新冠疫情的三年,韩国货在中国的人气雪崩式下滑!
先来看一组数据:
近五年买过韩货的消费者占比从2020年的78.7%大幅降至2022年的43.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韩国货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过狂热的浪潮,在十几年前,伴随着韩国文化的大举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中国的年轻人对韩国知名艺人如数家珍。中国的当红小生已经退居二线,流量根本难以和韩国欧巴们相提并论。
据称,当时在中国捞金的韩国明星和团体高达数千人之多。而数十倍于韩国的娱乐市场,也让这些娱乐明星们赚得盆满钵溢。
在韩流的带动下,买韩国货成为了一股风潮。
从现代汽车到三星手机,从乐天玛特到化妆品,韩国品牌成功复制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货的奇迹。
面对韩流的巨大冲击,国产商品根本就毫无招架之力。
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始终未能建成,为了避开高昂的关税,不少中国年轻的留学生成为了韩国货的中间商。甚至很多人在韩国留学四年,不仅分文未花,还成功积攒了一笔不菲的资金。
据当时做代购的人说,简直就和捡钱一样容易,订单多到根本就接不过来。在这其中,尤其是韩国化妆品最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面对欧美价格高昂的奢侈品牌,囊中羞涩的中国女孩们实在难以承担,而质量不错,又有国外品牌符号的韩国化妆品成功打入了中低端市场,成为中国女孩们的新宠。
三星手机也曾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大陆手机市场的第一宝座。这些都是韩国货在中国市场取得的丰功伟绩。
根据当时韩国贸易协会的调查就能看出中国人对韩国货的痴迷有多深。
调查发现,82%的中国人对韩国货给予了优良的评价,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看韩国剧,粉韩国欧巴,用韩国商品,成为风靡一时的模式。
然而,此次调查则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54.5%的受访者对韩国商品形象给予好评,35.5%的受访者评价不好不坏,10%给出差评。与疫情初期的2020年相比,好评比例下滑5个百分点,而差评提高6.6个百分点。
负面评价的增多,自然也体现在对韩国货的抛弃上。
近五年买过韩货的20到29岁的消费者占比从83.3%下滑到41.2%,30到39岁的消费者占比从84.8%下滑到40.4%。上海、北京的韩货消费者比例从87%分别下滑到41.3%、40.2%。
此前在中国大火的三星手机早已经退出中国市场,而现代汽车面对来自欧日以及国产汽车的夹击,早已经了无踪迹。
流行一时的饰品、美妆、医药保健等商品也在逐年下滑。
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抛弃韩国货的原因多样。
第一、韩流的退热
韩国艺人在中国大陆赚得盆满钵溢,但却对中国粉丝缺乏足够的尊重。甚至很多人还对中国消费者心存鄙夷,认为她们的素质较低,只要缺钱了随便来中国一趟,那些粉丝们就争着给他们送钱,显得可怜又可笑,完全不用认真对待她们。而后中国政府一纸“限韩令”,直接让狂热的粉丝群体冷静了下来,韩流的热潮迅速退却。
第二、政治站位不对
中国市场作为韩国的主要市场之一,理应受到韩国的尊重。然而,韩国的某些人却一再挑衅中国的底线。最严重的当属乐天玛特将自己的一块地免费提供给美军的萨德使用。萨德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巨大,理论上在这里部署远程雷达,能够有效监控中国东部沿海的所有电子信号。此举显然让中国难以忍受,吃着中国的饭,却又想砸中国的锅,于是乐天玛特直接灰溜溜的从中国大陆退出。
第三、自卑心作崇,偷窃中国文化
韩国在中国面前,一直以发达国家自居,然而长期处于中国的藩属国地位,导致他们心理实在是难以接受。再加上1950年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是一度解放汉城,这些都给韩国人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文化上的不自信就表现在不断的想要拓展自己的历史长度和宽度,然而又不能创造历史,只能从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进行窃取。
在近20年,发生了多次韩国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例如端午节、春节等等,都被韩国人说成是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种行为自然会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
第四、商品质量低下,竞争力不足
目前来看,韩国仅仅在极少数几个领域对中国企业有些许优势,例如闪存等。而此前大多数领先的领域,已经被中国同行纷纷超越。其中最知名的当属LNG船的建造。
此前中国不能建设LNG船这种高附加值的船型,然而最近中国的船厂已经率先完成了第五代LNG船的研发和建设,反超了韩国,对其形成了技术优势。
这只是一个案例,其实,在中国企业的狂追之下,韩国的优势产业早已经是昨日黄花。
不过面对这种窘境,韩国贸易协会也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但是毫无疑问对他们而言难度会很大。
标签:
相关新闻